华应龙:有“化错”,才有真正的学习
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,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,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。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,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。
当阳光亲吻乌云,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,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,学生体悟到的就是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而“堵错教学”种下的是“成功是失败之母”。
人生自古谁无“错”,学生尤甚。把错化开,方是好学。
恩格斯说过:“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。”
1993年,我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做乡村教师时开始申报研究《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》。2002年,调到秉持“无错原则”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,得到李烈校长的亲炙,我更是如鱼得水。2011年,《“融错教育”操作模式及策略的研究》被列为西城区教育科学规划“十二五”重点课题。2014年,我确立《关于“化错教学”课堂实施的研究》新课题。
什么是“化错教学”?
“化错教学”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,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,“化腐朽为神奇”,变“事故”为“故事”。
“化错教学”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,自然生成,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;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,揭示其内在的矛盾、张力,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,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;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,培养学生直面错误、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,学做真人,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,引向心灵深处,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。
为什么要“化错”?
差错不是绝对的,具有相对性,人们判定“错”与“对”受特定的时空、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,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。立场不同,观点不同,方法不同,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。“对”与“错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。
没有化错何来创新?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,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。过度地防错、避错,使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,这与敢于冒险,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的创造型个性和思维品质是背道而驰的。
没有化错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“自主探究学习”?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生成性,教学的生成必然伴随着随机真实有效的互动。没有化错,就没有创造性的生成。新课程倡导“自主、探究、合作”的学习方式,就更加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,期待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温暖地“化错”。
没有化错何来真正的“过程教学”?我们提出“化错教学”主张是破解“标准化”教育模式,培育良性教育生态的需要,是矫正重“结果”,轻“过程”教学弊端的需要。
有差错,才有真正的学习,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。有化错,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、独立思考、创新活动的发生;有化错教学,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。
怎样“化错”?
化错包括“容—融—荣”等三个阶段,具体地说,第一,错是错,要温暖地容;第二,错不是错,要智慧地融;第三,错还是错,要自豪地荣。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。
第一个阶段,错是错,温暖地容。一错当头,能否容纳,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。
首先,包容、欣赏学生的差错。善待差错,不是鼓励出错,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,“草率行事”,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,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,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。苛求正确与准确,过分讲究“严谨性”,无异于给学生戴上“紧箍咒”,在无形中形成对创新的压力。
其次,让学生悦纳自己和同学的差错。调查表明,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用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错误的,教师普遍对错误的简单化处理更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认识。
组织学生利用“课前精彩两分钟”轮流讲数学家、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,帮助学生认识到“错误是创造的开始”。还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,和学生一起研究让大数学家欧拉都犯错的“36军官问题”。通过一系列活动,学生们明白了: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,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,一贯正确,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,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,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中正确之处的明亮眼睛。
再次,顺其自然,暴露差错。允许差错存在,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,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,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、判断、推理的机会。这是我们过去因为追求“效率”而被压制的空间,也折射出了“堵错教学”的致命缺陷。
第二个阶段,错不是错,智慧地融。
把错误化为一种资源,从外在的表现入手,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,分析其内在机制,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。
首先,探明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。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,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。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,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。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”,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,就得倾听学生,望闻问切。
其次,让正确在差错中生长。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,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,而是应着眼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。这一价值判断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,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。
当阳光亲吻乌云,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,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,学生体悟到的就是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。而“堵错教学”种下的是“成功是失败之母”。
再次,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。“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;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;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。”(华罗庚语)当自身出现失误时,教师要冷静,及时做出分析、判断,调整活动方案,采取补救措施,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,让教师处理失误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。
第三个阶段,错还是错,自豪地荣。
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,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。不是以出错为荣,而是以能包容差错、融化差错为荣。
首先是拾错。爱因斯坦说:“在科学上,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。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,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。我们的科学史,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,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,发现‘此路不通’的失败者统统不写,这是很不公平的。”一名学生出错,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,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——“我曾经这样错过”。可以倡导学生写《拾错集》,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差错记下来,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。就像是在沙滩边捡起美丽的贝壳,便于自己再听“大海的声音”。
其次是分享。错了又对了。在我们的课堂里,您会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,您也会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:“刚才,我是这么错的……”学生直面差错,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。他们不怕失败,敢于创新,因此我们能够“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”,教学效果令人欣慰,学生喜欢学,不愿意下课,会学,学得棒。
再次是感谢。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,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。
正确的解答,可能只是模仿;而错误的解答,却可能是创新。因此,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,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。我们用“阳光心态”来观照学生的差错,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。对学生有价值的差错,我们会引导教室里响起三四次感谢的掌声——首先为他不盲从的坚持,其次为他有根有据的说理,再次为他接纳他人观点后的修正,最后为他带给我们思考的贡献。
这样旷日持久地做下去,培养的就是做人、做事的良好思维习惯。
烦恼即菩提,差错即觉悟。学习不是为了解对一道题,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。“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,化错中是在教人求真。
成功是长叶的时候,而失败却是长根的时候。这样“化错”教学生学,帮助学生生长的是学习之根,将来的工作之根,恒久的人生之根。
【华应龙:有“化错”,才有真正的学习】相关文章: